0986-324447386
19104898081
宾礼,是指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来往时的礼仪,即所谓“以宾礼亲邦国”(《周礼·春官·大宗伯》)。宾礼包罗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宾,是为客人,故又称来宾,古代也称他国派遣的使臣为来宾,所以宾礼实际是主人与客人,东道国与他国来往中的礼仪。
使用的规模比力广泛,属于经常性的礼仪仪式。 朝,是诸侯按划定的时间参见天子的礼仪。各个朝代所划定的“朝”的时间纷歧,商代划定五年一朝。
周朝则凭据到国都距离的远近作出差别的划定:国都周遭1500里以内的诸侯每年一朝,以外每远500里,朝的距离时间就多增加一年,这样距离国都的6000里以外的诸侯,实际为六年一朝。以后的朝代在“朝”的时间划定上或长或短,短则每年一朝,长则二三年一朝。
明朝建设后,太祖朱元璋陆续分封了25个儿孙为藩王,将他们以亲王的身份派往各地“就藩”,其目的一是为了让他们拱卫京师,二是制止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消除对自身统治的威胁。但朱元璋对儿孙们并不放心,曾明确划定分封“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明史·诸王列传》)。同时,对“朝”也作了极特殊又严苛的划定:藩王脱离京城就藩后,不许随便运动,更禁绝未经许可擅自到京城来。
虽说是每年一朝,但朱元璋又禁绝列位藩王同时入朝,只允许其中的一位藩王先单独来朝。等到他在京城的运动竣事,返回自己的藩王府后,另一位藩王才可以启程。这种“朝”的方式,旨在防止藩王之间相互串联,结成党派,以制止日后发生骨血相残,争权夺利之事,所以朱元璋便掉臂父子之情,将儿孙们严格加以阻遏。
可以说,这些藩王就藩以后,兄弟之间就是生离死别了。不外只管朱元璋用心良苦,接纳了如此周密的措施,在他死后,还是发作了燕王朱棣为夺皇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役”。最终朱棣将自己的侄子,经朱元璋选定的皇位继续人朱允炆[wen文](建文帝)赶下皇位,自己取而代之。 凭据礼仪制度的划定,诸侯如不根据划定的时间朝见天子,就被视作“大不敬”,将受到天子及其他诸侯国的讨伐。
朝见天子时,诸侯要携带玉帛、兽皮、珍珠及当地的奇异特产等“礼物”,孝敬给天子,所以又称为“朝贡”。天子接受礼物后,也以玉帛、珠宝等物“回赠”诸侯。
朝有一套比力严格的礼仪划定,首先是差别爵位的诸侯需穿着差别的衣饰,就连手中拿的礼器——珪(一种长条形的玉器)的形制也各不相同:公爵手执九寸桓珪,侯爵手执七寸信珪,伯爵手执七寸躬珪,子爵手执五寸縠〔gu谷〕璧,男爵手执五寸蒲璧。其次是朝的位置差别,公爵立于东面,侯爵立于西面,余下的伯、子、男三等爵位均随侯爵站立。 春秋以后,诸侯逐渐强大,对于日益衰落的周王室体现出极其藐视不敬的态度,经常不根据朝礼的划定定期朝见天子,甚至长达数年也不入朝。
相反,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着自己的实力相互争霸,欺凌、甚至吞并弱小的诸侯国,因而又泛起了小诸侯“朝”大诸侯的现象。如在春秋时期鲁国多次朝晋、楚。战国时期,齐国强盛,燕、赵、韩、魏等国纷纷来朝。
朝也指臣僚面见帝王,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上朝、退朝、入朝等。这与诸侯朝见天子是有区此外,它是作为政权中的一项日常运动,主要用于处置惩罚军国大事。所以群臣上朝,用不着携带“礼物”,原来朝礼中划定手中拿的珪也被笏〔hu护,用象牙或竹片制成的长条形板子,也叫手板或朝笏,主要用于指画或记事〕所取代。固然,上朝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朝仪,这也是帝王临朝的仪式。
周制,天子有四朝:外朝、中朝、内朝、询事之朝。各划定有朝仪。
如询事之朝划定,王面南而坐,三公及州长、黎民面北,群臣面西,群吏面东。到子女,朝仪主要分为大朝和常朝两种。
行朝礼时,文武百官必须根据官阶、品级的高下排列位置,称之为“班”、“班列”或“班序”。有了官阶品级以后,又改为以品级定班。
升朝之前,文武官员先在殿外,以后又改为在宫外按品班站列。如太师、太傅、太保及宰相等人列一品班,诸公及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副主座等则入二品班,六部主座等为三品班,以此类推。
待天子升殿,由閤[ge格]门司官员检查百官班序正确无误之后,便引导各班,依序入殿,觐见天子,商议要事。文武百官的上朝是很辛苦的,古代天子一般为卯时(相当于今五—七时)升殿,因此应该上朝的官员很早就要起床,洗漱完毕便急忙赶往皇宫。若宫门未开,还要先在宫外期待,遇起风、下雨,或凛冽寒风,也不能有丝毫怠慢,也是苦不堪言的。
所以有的朝代对此作了一些特殊的划定,如唐朝就曾有“遇雨泥,停朝参”的制度划定。有的朝代还专门修建了朝房,供官员在此息候。 古代,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首领或使臣,以及外洋诸国来使,赴京城觐见帝王,也称为朝。在中国历史上,内地与边疆民族、中国与外洋的来往是十分密切的,常泛起使臣频繁往来,不停于道的情景。
周边民族或外国使臣入朝时,也要携带当地或本国的珍异名贵特产,作为朝贡的礼物。使臣入境,先要“谒关人”,即向守卫关口或治理外商的机构、仕宦通报,说明来意。“关人”即将此情况驰告朝廷。
朝廷得知后,立刻派官员迎接。有些朝代还在国都专门建有供外来使臣下榻歇息的馆舍,并在来使入朝的必经之路沿途建有驿馆。如北宋就在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同文馆,专门接待高丽使节。
而在沿途皆设高丽亭,沿途州府则筑馆,用以款待来使。高丽使臣所经州府,州官必须郊迎、郊送,即在城外迎接,走时再送出城外。
各国及各族使臣入朝觐见天子,另有一系列的礼仪,如“宋朝之制,凡外国使至,及其君长来朝,皆宴于内殿。”(《宋史·礼志》)宋朝曾划定有《契丹国使入聘见辞仪》,分为“见日”、“宴日”、“辞日”三种礼仪仪式。见日,即初次觐见时的仪式。行朝礼时,辽朝使臣所携带进献的礼物要先被陈列于殿下;再将装有辽主致宋帝文书的书匣交中书省官员,呈献给宋帝。
然后通过通事官(中国古代称翻译为通事)的翻译,辽使向宋帝转达辽主的问候,宋帝则向辽使表达他对辽主的问候,并回赐使臣礼物。宴日,为宴请使臣时的仪式。辽使在赴宴时,要改穿宋帝所赐的衣饰。
席间,辽使与宋帝还要再次互致问候。辽使的随行人员也被邀请一同赴宴,同样受到宋帝赐予的茶酒。辞日,是使臣回国前的告辞仪式。
辽使完成使命,临行前,宋帝还要为他告别。除再次赐予他银器、衣物外,另有赠送辽主的礼物,最后将写给辽主的文书装入书匣,交辽使带回。至于西夏和金朝使臣的入朝,宋朝都制定有类似的礼仪。不仅如此,各国使臣在东京期间,自始至终都受到极好的礼遇。
往往使臣一到下榻的馆驿,朝廷连忙派品级较高的官员,前往馆驿,向来使表现问候。然后由专门卖力接待的馆伴使摆设他的生活与运动。有时,为表现对来使国的重视和友好,馆伴使还受命在边关迎候来使,并陪同到达京城,一路备加照顾。
来使返回时,馆伴使再陪送至疆域,足见礼仪的热情、隆重。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会见的礼仪。其中包罗帝王派人到封国,封国派使节入朝,封国之间互派使臣,以及内地政权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使臣来往等。
所以,聘也称为朝聘,它与朝是有一定联系的。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天子将王畿(指国都四周的地域,后称京畿)以外的宽大地域分封给诸侯,由他们在受封的土地上建设自己的邦国。这种分土建设封国的措施,是周朝的统治者为平衡统治团体内部的关系,对全国接纳分而治之,以拱卫国都而接纳的一种统治政策。
那些受封的诸侯不仅要卖力治理自己的邦国,还要定期赴国都朝拜天子,并要到场由天子主持的种种祭祀运动;遇有战争发作,还要派出自己的军队随同天子作战;此外每年要向天子交纳贡赋。因此,诸侯对天子是要尽一界说务的。
但如果诸侯因种种原因不能亲自去朝拜天子,则按礼仪制度的划定,派其手下的卿医生赴国都,代为觐见天子,这在礼仪制度上称为聘。诸侯朝聘天子主要是向他述职,即陈述职守,汇报自己的治理成就。春秋时期,诸侯的实力已大大凌驾了周天子,对周天子及其王室也不那么敬重了。
他们不再愿意负担原来划定的义务,更懒于亲自去朝拜天子,便寻找了许多捏词,所以这一时期多以聘代朝。诸侯们多让卿医生作为自己的使臣去见天子,或代为述职,周天子对此也是无可怎样。
再以后,诸侯们连派使臣入聘也不大愿意了,于是入聘的次数越来越少。与此相反,各诸侯国之间互派使臣,往来朝聘却日益频繁。鲁国国君在春秋时期朝拜周天子仅有三次,聘也不外四次,然而他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竟多达56次。 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一是因为有新的诸侯国君即位,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亲临该国,或派使臣赴该国,以表现祝贺;二是因为发生了战争等重大事件,要向其他诸侯国求援,或协商接纳团结行动;三是为了依靠某个实力强盛的诸侯国的势力,而专程前往表现友好;四是为相识决两国间的矛盾和摩擦,而互往协商,等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纪录的“完璧归赵”的典故,就是发生战国时期,赵国遣使入聘秦国的一个故事。赵惠王获得一块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极欲获得它,便致书赵王,提出用15座城池与之交流。赵王慑于秦国的兵威,只得忍痛割爱,可又担忧秦王言而无信。
蔺相如知道这一情况后,向赵王请命,愿意携璧入秦,与秦王交流城池,“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于是他受命出使秦国,实际就是入聘。秦昭王果真没有交流的诚意,而是想把这块璧占为己有。蔺相如一面机智、巧妙地与秦王周旋,一面坚决地派人带璧逃回赵国,使秦王的企图终未得逞。
这个险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正是诸侯国之间使聘的一个实例。 聘,也有一套相应的礼仪仪式。如果是诸侯遣使入聘天子,都以卿为使,医生为上介(介,副、次之意),士为众介。进入王畿时,要先通告“关人”,关人再派人陈诉天子。
获得允许后,使臣一行才可以入城,并被安置在馆舍,招待用餐、歇息。觐见天子后脱离国都时,仍要受到国君的盛情款待。国君还要派使臣送入聘的使臣出王畿。
聘与朝一样,也有进献礼物的划定,觐见天子时一般要孝敬玉、帛、珍玩及当地的土特产等。诸侯之间的使臣来往,一般要携带玉帛作为赠送的礼物。 古代,使臣衔命出使他国时,除遵循礼仪的划定行事之外,还要携带照、引、牒、符等信物,作为使命和身份的凭证,其中“照”的用途比力特殊。
照,是一种带有文书性质的凭证。凡使臣进入他国边关时,需出示照,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继承的使命,关人见到照后便可以放行。
于是照便与关联系在一起,所以又称为“看护”。只是如今所说的“看护”一词的寄义,已与原义截然不同。不外“照”的寄义却沿袭至今,如护照、执照等。
在诸多的使臣信物中,“节”也是一种比力特殊而且重要的信物,它实际也是一种礼仪器物。使臣衔命出使时,持节而行,因此合称为“使节”。节在汉代使用极为普遍,据《汉官仪》(载于《后汉书·百官志》注引)纪录,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牦牛尾为其眊〔mao冒〕,三重。
”据此纪录,节的式样是在一根长约1.8米的竹竿上端,束有用牦牛尾巴尖上的毛制成的三重旄。使臣在衔命出使前,由天子亲自授予节,持节便有代表天子和国家的特殊寄义。汉武帝时,为团结西域各国抗击匈奴,张骞衔命出使西域。
在前往西域的途中,张骞持节而行。当他被匈奴拘留后,仍不失“汉节”,即始终没有抛弃汉廷授予的节,以此讲明自己幸不辱命和对汉王朝的忠贞。因今后人也以“节”来喻指一小我私家的情操、品德,如节操、气节等。如有堕落,则谓之失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崇尚高风亮节,十分重视自己的情操,自尊自爱,纵然身处逆境,仍自强自立,不甘堕落,以保持高尚的气节。在这方面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苏武牧羊”更是令人感动。就在张骞第二次衔命出使西域的同时,西汉王朝与匈奴再度发作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双方还不停扣留对方前来议和的使臣。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单[chan蝉]于(即首领)因在战场上屡遭失利,而表现愿意同西汉结好,并主动释放了扣留的西汉使臣。汉武帝因此也下令释放被拘的匈奴使臣,并委派中郎将苏武等率百余人将他们护送回匈奴。
临行前,汉武帝将节授予苏武。但当完成使命准备返回汉朝时,苏武一行却因手下人阴谋挟制单于之母归汉以邀功而被匈奴扣留拘禁。
单于软硬兼施,企图胁迫苏武叛逆汉朝,投降匈奴,都被苏武断然拒绝。苏武日夜思归汉朝,纵然被囚禁在大窖之中,隔离饮食,他仍然靠着吃雪和旃[zhan沾]毛,顽强地活下来,拒不投降。单于见不能克服他,便将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让他放牧一群公羊,并声称只有等到公羊生下羊羔才气释放他。
苏武深知单于的用意,也明确回归汉朝遥遥无期,但他绝不气馁。苏武来到北海,没有粮食,只好靠挖鼠洞,吃草籽过活。天天,他都“杖汉节牧羊,卧起筹划,节旄尽落”(《汉书·李广苏建传》)。节上的旄都脱落光了,苏武仍终日不离手,以此讲明自己归汉的刻意和对汉朝始终不渝的忠贞之情。
直到汉昭帝即位后,与匈奴再度和亲,这才使苏武在艰难地渡过了19个春秋之后,终于获释回国。苏武牧羊的故事,体现了苏武誓死归汉的刻意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中,他与节旦夕相处,形影不离,视节如命,体现了一种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
这个故事歌颂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2000多年来,苏武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历史人物,他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还被搬上戏剧舞台。人们颂扬苏武,正在于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尊自爱、矢志不渝的传统美德。
这也是昔人很早就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精神。 盟,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为了某种配合的利益或目的,以求协调行动而相互立誓缔约。通常是由一国最先提出建议或请求,再派使臣去约请、游说,或经第三国的斡旋、拉拢,最终使双方或数方约定碰面于某地,正式订立盟誓,以此结盟,称为“会盟”或“盟会”。会盟中的首领或主持盟会的人,就是“牛耳”。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互称雄争霸,为了确立自己在各诸侯中的霸主职位,经常约请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会盟,而成为牛耳,因而也就可以命令这些诸侯国。因此会盟也成为争夺霸主职位的一种途径。春秋时代,中原地域的齐国、晋国、楚国先后通过战争手段,征服其他诸侯,最后就是以会盟的形式,建设自己的牛耳,也就是霸主的职位。 会盟时的仪式称为盟礼。
古代举行盟礼也有祭神的内容,原因是人们相信神有庞大的气力,足以约束或监视会盟者的行动,所以人们常对天立誓。其仪式主要是“莅〔li利〕牲”,也就是“杀牲歃〔sha霎〕血,誓于神也。
盟之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念书”(《礼记·曲礼下》)。即在举行盟礼时,要蘸着牲畜的血,在玉片、竹片或帛上书写盟书(又称载辞)。由牛耳与会盟者一起饮血,或用手指蘸血涂在嘴上,再在牛耳的领导下,对神宣誓盟书,这种方式也叫盟誓。
举行盟誓之后,盟书就作为会盟者配合遵守的原则和行动的准则。盟书要书写两份,一份在盟誓之后,与宰杀的牲畜一起埋到地下或沉于河中;另一份则收藏于盟府(掌管盟约的官府),由司盟官掌管生存。1965年,在山西侯马的一处晋国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春秋晚期的玉、石片,形状多为上尖下方,玉、石片上书写的内容许多即是盟誓载辞。
其中主要是晋国权要赵鞅与同宗族人为配合对敌而举行会盟的誓辞。这批称为“侯马盟书”的珍贵文物,是相识古代盟礼的重要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到牛耳在会盟中的作用和职位。
牛耳既是会盟仪式的主持人,会盟之后,他实际上便获得了命令其他友邦的权力。春秋战国时期,会盟大多带有军事同盟的性质,因而牛耳的职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时常在盟会上泛起争做牛耳的情况。
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时,就曾与晋定公为争做牛耳而发生争执。晋、楚之间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春秋中后期,晋、楚两国为争霸,连年征战。不仅给征战双方造成庞大的物质损失,也给周围那些弱小的诸侯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各国都希望能尽快“弭〔mi米〕兵”,即停止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医生向戎划分与晋、楚等诸侯国的国君协商,告竣在宋都(今河南商丘)举行弭兵会盟的协议。
举行盟礼的那天,有14个诸侯国到场,而晋、楚两国都想使用会盟之机,成为牛耳。楚国是先做了充实的准备,凡赴会的楚人都黑暗藏有兵甲。待盟礼刚一开始举行,楚人便抢先歃血。
等到晋人发现楚人的意图,企图加以阻止时,为时已晚,只好让楚国主盟。 誓,在西周时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以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配合遵守的原则,即所谓“信约为誓”。
誓,最初常作为会盟的一种形式,故往往合称为“盟誓”。但有时也可单独举行,称为“誓礼”。誓礼与盟誓一样,都要借助神的气力作为约束,使所有到场者不得违约,否则将受到神的处罚。人们相信在诸神中,天神的威力最大,所以在举行誓礼的时候,经常假借“天”神,面天而誓,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对天起誓”,“向天立誓”。
誓礼没有盟礼的仪式那么隆重、繁琐,不用杀牲、歃血。誓,也指古代帝王申饬将士,军将申饬兵士的言辞,多用于激励斗志,勉励士气。
至于子女将士出征或作战前的宣读誓言,即今人所说的“宣誓”,正是由此演变而成,它成为将士们自勉自励和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一旦起誓或宣誓后,誓言便成为人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信约,是绝对不允许破坏和违背的。春秋时期,郑国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庄公和共[gong工]叔段,但她只痛爱共叔段,对庄公十分厌恶。
厥后,庄公即位,作了国君,姜氏极不满足,想方设法支持共叔段生长势力,以取代庄公。甚至在共叔段筹谋袭击庄公时,还准备为他作内应。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坚决兴兵击败共叔段,又将母亲姜氏迁出国都,安置在城颍(今河南襄城东北),并立誓:“不到死后埋入黄泉,决不与母亲相见。
”可事后庄公十分忏悔,不应如此看待母亲,然而又有“誓”在先,欠好违背。封人颍考叔得知后,努力劝导庄公,建议他掘地到黄泉(即地下的泉水,指埋葬死人之处),在隧道里与母亲相见。庄公见这个建议既切合自己的心意,又不违背誓言,便欣然接受,随后派人在地下挖了一条隧道,终于与母亲相见,今后母子二人和气相处。这则《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昔人重“誓”,绝不食言的风俗。
誓,也是一种很郑重的许诺,一旦起誓或宣誓之后,便要负担誓言中所答应的义务和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许诺或许愿则是十分普遍的。它虽不像誓那样郑重,却和誓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言必信,行必果”等,就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讲信誉,守信誉的传统美德。
会、同,也是宾礼中的两种礼仪,它们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差别,所以通常是合在一起使用,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合会。《周礼·大宗伯》记:“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诸侯不在划定的时间去觐见天子,称为会;殷,众之意,指许多诸侯同时去觐见天子。固然指诸侯合会时,就没有这种形式上的差异了。诸侯们聚到一起,订立盟誓,即可以称为“会盟”,也可称作“同盟”,“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
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赠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也包罗官位)、衣饰、车仗等的赏命,其礼仪就是锡命礼。接受锡命,必须要答谢回礼,所以锡命在礼仪上以拜礼为主,而且相对比力简朴,“君赐车马,乘以拜”(《礼记·玉藻》)。昔人以能获得帝王的赐命,看成一种特殊的荣誉,倍加珍重。
帝王赠予臣僚的一切,都要冠以“赐”的头衔。如赐官、赐田、赐宅等。
若仕宦遇事请假,假期已满仍不能归职,天子准许其续假,称为“赐告”(告,为仕宦休假);筵席上,天子向臣僚赠酒,亦称“赐酒”;纵然是天子下令让臣下去死,仍要堂而皇之地称为“赐死”。唐朝中期,唐玄宗在位期间,由于宠幸贵妃杨玉环,而疏于朝政。加之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致使海内政局动荡,矛盾尖锐,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破潼关,攻入关中,唐玄宗仓皇从长安出逃四川。但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护卫的军队叛变,杀死杨国忠后仍“鼓噪不前”,又要求正法杨贵妃。
唐玄宗唯恐叛军追赶而至,只得赏给杨贵妃一条白色丝帛,令她自缢〔yi义〕。所以“赐帛”也成了“赐死”的同义词。在唐宋时期,官服常以颜色区别品级,凡三品以上的官员,其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至四品的官员,则着绯〔fei非,大红〕色公服。天子若对某官表现宠幸,常“赐紫”、“赐绯”,即赐官服,实际也是升迁之意,以示厚爱。
遇,即相遇、相逢,是指诸侯或仕宦在事先没有商定的时间、所在突然相遇。“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隐公四年》)昔人纵然不期而遇,也仍然讲求礼仪,根据礼仪的划定行事,于是便有了“礼遇”之说。固然遇时的礼仪要比其他的礼仪都简朴。
西周时,诸侯外出,相遇于途中,往往要按主、宾礼互致问候,因此常以相遇之地距各自国都的距离远迩来划分主、宾,以距离近的一方为主,距离远的一方为宾。仕宦之间相遇,则按官位高下,施以差别的礼,而在这方面制定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
如宋朝制定的《百官相见仪制》中明确划定:下级官员若于途中遇见官长,必须接纳愣住马,侧立于一旁,或回避,或绕道而行的措施。“文武百官遇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并避。起居郎以下遇给舍以上,敛马。
御史医生遇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而行。”(《宋史·礼志》)若不按此划定行事,则被视为无礼,要受随处罚。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经由与秦国国君斗智斗勇,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后,深得赵惠王的器重,被擢〔zhuo浊〕升为上卿,位居上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自己战功卓著,看不起蔺相如。
一次,两人相遇于途中,根据遇礼的划定,廉颇应谦逊蔺相如,但他自恃元勋,据路不让。蔺相如见廉颇毫无谦逊的态度,深知大敌当前,当以团结为重,决议不与他计算,立刻付托手下人绕道而行。蔺相如忍让、豁达的胸怀,厥后又感动了廉颇。
这位劳绩卓著的宿将竟“负荆请罪”,与蔺相如言归于好,配合抗御外敌。“负荆请罪”的典故,因此也成为流传至今的一段韵事。
本文来源:leyu乐鱼体育app在线-www.yunmuxiu.com